
宝塚歌剧团,一个你或许没看过,但也一定听说过的日本“传奇”歌剧团,甚至参演过2020东京奥运会的闭幕式。
著名的《樱花大战》,结合了宝塚歌剧团的文化要素。
下海,一个充斥着负面印象的词语,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这条堕落之路。
或许很多人都难以想象,宝塚会跟下海扯上关系,但它确确实实发生了。
就在上周,SOD Star(知名成人片厂商)的10月专属新人中,有一位名叫“渚恋生”的新人引起了日推的大量讨论。这并不是因为她的长相或是身材,而是因为她的“出身”。
熟悉宝塚的人最先发现了端倪,无论是从外貌还是从广告的宣传词上来看,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她就是2022年4月从宝塚退团的“桜月のあ”。
左一
这下宝塚的粉丝炸了,又是破防又是埋怨社会风气:
可能有的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宝塚的人下海会引起轩然大波,对宝塚有所了解的朋友也无法理解桜月のあ的做法。或许这一切,我们能从宝塚歌剧团的背景以及内幕找到答案。
1914年,致力于阪急电铁发展的小林一三为了招揽顾客,将温泉旅馆的室内泳池改建为舞台,让17位12岁~17岁的少女进行余兴表演,后来渐发展壮大,成立了宝塚歌剧团。
改建自游泳池的剧场
小林一三为宝塚歌剧团定下了一个座右铭:清纯、正直、美丽。他希望少女们不只要钻研基本的演艺技能,还要注重礼仪与规范,不忘身为一位女性及社会人士应有的品格。
小林一三
宝塚歌剧团最独一无二的特点,便是全女班——只招收未婚的年轻女性,剧目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女性出演。饰演男性的演员称为“男役”,饰演女性的演员称为“娘役”,男役平时就剪短发,娘役则留长发,从外表上就可一眼看出男役与女役的差别。
宝塚男役
对娘役的培养目标,便是标准的“大和抚子”——把女孩子的各方面都培养地非常完美,性格也进行驯化,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新娘”。男役也同样需要培养“清正美”的气质,但与娘役不同的是,男役还要学习模仿男性的言行举止、神态体态和衣着打扮,戏里戏外都践行着宝塚男役的美学。
也正是这样“清正美”的男役形象,让宝塚歌剧团经久不衰。她们比男人比男人更男人,也比女人更女人;她们体态端庄、举止优雅,反映出了无数女性心中的理想男性形象。
日本知名演员天海佑希便是宝塚男役出身
当然,宝塚歌剧团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加入的,首先要能考入宝塚音乐学校。俗话说“东有东大,西有宝塚”,考入宝塚音乐学校的难度堪比考入东大,甚至比考东大还难。(最近的录取率大约是26,面试1043人中录取40人)
就算是成功被录取,也要面临着一笔不小的费用开销。除了总计3万日元的面试费用,还有2年的221万日元的学费、36万元的住宿费。
如此严苛的录取条件与高昂的费用,注定了宝塚歌剧团不是平民老百姓能走的路子,能进去的女孩子怎么说也得家里有点小矿;再加上桜月のあ从2016年入团到2022年退团,在宝塚满打满算待了6年,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研六毕业。
家境不错,资历也不低,任谁都很难想象这样的女孩会去做下海的工作,也难怪网友们一片哗然。
然而,这并不是宝塚歌剧团第一次闹出这般下海丑闻了。
2010年,原宝塚歌剧团第93期娘役水濑千秋,在MUTEKI上发表了一部下海作品。
不厚码放不出来的
但在宝塚的强力公关水平下,水濑千秋在此之后悄然消失,连Wiki都被删得干干净净。
2014年,正值宝塚歌剧团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大喜的年份,SOD Star却推出了一位名叫高冢玲奈的新人,而她正是原宝塚歌剧团的第96期娘役。
高冢玲奈也被当时的媒体曝出曾在宝塚歌剧团遭受霸凌,也就是著名的“96期生霸凌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篇幅原因不再展开)
但宝塚歌剧团不仅没有帮助受害者,反而助纣为虐,虽然最后高冢玲奈赢了官司,但仍然选择了下海报复宝塚。
然而就在片子即将发售之际,宝塚再次发动了强大的公关能力,强制中止了片子的发售。
这样看来,宝塚歌剧团的内部肯定有点问题,从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便可窥见一二,比如:有一个人没带雨伞,所有人不都能打伞。
后辈不能和前辈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要提前对前辈大声打招呼:
与前辈交谈时要露出后辈的恭敬表情:
面对前辈的提问,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看到电车经过要行礼:
因为创始人小林一三曾是阪急电铁董事长
洗完澡后,要把浴室打扫的一尘不染,一根毛发都不能有:
天海佑希也在自传《为了明日要吹来的风》中写道:“音乐学校里每个房间都干净得闪闪发亮,卫生间干净得可以用脸来蹭。”
尽管在2020年废除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但宝塚百年来都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出现霸凌事件也不足为奇,学生们做学妹的时候唯唯诺诺,变成学姐之后再重拳出击,名为管理,实则压迫。
这么小声还想当演员?
上文中我们提到,宝塚歌剧团长盛不衰的最大原因是男役的存在,也就是说,男役才是宝塚歌剧团真正的核心,就连主演明星制度也是先有男役top,后才增设娘役top。而培养男役要比培养娘役漫长的多,因此男役top几乎都是娘役top的上级生。
所以即使是完全由女性构成的剧团,在其制度的影响下看起来就像是男权社会的缩影。
宝塚最著名的改编剧目《凡尔赛玫瑰》,似乎也最能反映出宝塚的本质。
从小被当做男性培养的奥斯卡展现出对“军人=男性”的肯定,并将“像男人”看作他人对自身的褒奖。
而作品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了其他女性角色对男装奥斯卡的崇拜与爱慕,就如同现实中的无数女性追捧着宝塚歌剧团的男役。
尽管《凡尔赛玫瑰》是打破传统女性气质的历史性作品,但它依旧没能打破传统的性取向与社会性别的构建规则。
宝塚也是如此,它不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奥斯卡”,却始终受困于“男性”之上的规则中。经由宝塚改编的剧目,也都以男役为主角,围绕着男役展开,娘役只有当配角的份。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向一位宝塚粉丝朋友请教,但又怕冒犯到她,便说“感觉宝塚的制度有点封建”,而她接下来的回答打消了我的担忧,她说:“去掉感觉,就是封建。”
我不否认宝塚歌剧团的作品在艺术上的造诣,但却无法认同将其看作“女性主导的团体”,它只是一种被美化的创作,被各方宣传的美好又梦幻。在它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传统的封建遗毒,是日本男权至上的缩影。
至于看到宝塚娘役下海后指责其玷污宝塚歌剧团形象的,我只能说醒醒吧,别再给这男尊女卑的剧团洗白,也别再给小林一三脸上贴金了,那“清正美”的遮羞布,也早该被扯下来了。
参考资料:
宝塚粉丝朋友提供的素材
宝塚歌剧团官网
《登上奥运会闭幕式的『宝冢剧团』有多传奇?!》
《ACG里的“男装丽人”:是反抗,还是妥协?》
《宝冢歌剧团|400位未婚少女的修罗场,一掷十年的高燃热血之战》
《渚恋生 原艺人身份揭晓 | 竟然是宝塚咖!!》
↑将我们设为星标☆,点点在看
就可以及时看到文章和资讯啦
感谢大家的支持(*´-`)
